dvbbs
收藏本页
联系我们
论坛帮助
dvbbs

>> 请敬畏生命!礼赞生命!整个生态环境的变化促使生命自身的进化,不适应的变异成为各种疾病/癌变,自然一批人被淘汰,而基于人的立场,我不得不为我的同类难过,如果我们不对生命神圣性由衷地赞美,我们或许会被自己所淘汰,尽管从全宇宙而言这很正常——一个不懂得珍惜生命的物种无法配上生命的桂冠,而我们还在这里辛苦的研究生命科学与新医学......
搜一搜相关精彩主题 
布达佩斯俱乐部论坛生命科学与新医学【人体生态系统与新医学】 → 佛教医学养生的特色

您是本帖的第 2151 个阅读者
树形 打印
标题:
佛教医学养生的特色
chinatao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等级:论坛游民
文章:130
积分:867
门派:无门无派
注册:2005年7月1日
楼主
 用支付宝给chinatao付款或购买其商品,支付宝交易免手续费、安全、快捷! 点击这里发送电子邮件给chinatao

发贴心情
佛教医学养生的特色

佛教医学养生的特色



佛教医学养生源远流长,数千年来创造出了丰富多彩的养生文化。“养生”一词始见于《庄子·内篇》。所谓养,就是保养、养护的意思;所谓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长的意思。养生术,就是根据生命生存演化的规律,为达到保养身体、和谐精神、增进智慧、延长寿命的效果而形成的一系列理论和方法。它包括保养身体和涵养精神两个方面。佛教徒的根本发心是“为度众生欲成佛”,这决定了佛教一切活动的基本出发点定然是积极的入世之行与超然的出世之道的圆融结合。也唯其如此,方不负释尊一代时教的慈悲本怀。因此,相对于道家的、儒家的、民间的、武术的、现代医学的各种养生法门来说,佛教医学养生,不仅以其自觉觉他、身心兼治、福慧双修的内涵而博大精深,更以其濡养生命的整体性、艺术性和实效性而独具特色。


佛为医王善济世


缘起的世间,生老病死是生命不可避免的无常规律。相传当年释迦太子游观园苑,出四城门,看到世间生老病死之苦而闷闷不乐,见沙门威仪殊胜而心生欢喜,遂舍王子身而出家,为探求一切众生的觉悟之道苦修、成道而说法终生,世间始有佛教。


释尊由观老病死无常苦及沙门舍离世俗羁索得涅盘乐之因缘而走上成佛之道,释尊成道後的四十余年间,更是仆仆奔走於恒河两岸,说法、教化、广度众生,赢得“大医王”的美誉。“医王”有如下诸义:(1)“善知病”;(2)“善知病源”;(3)“善知病对治”;(4)“善知治病已,当来更不复发”。佛陀如此彻底地疗治众生的病苦,所以堪称“於救护中最为第一”!


秉承佛陀的宏志,后世佛弟子皆发大愿,誓找出生命病苦的根源并救度之,于是发展出具有佛教特色的“医方明”,即佛门医学养生之道。大乘佛法把“医方明”列为菩萨必须通达的“五明”(五种学问)之一,是为专以医道济世度人的修行工具。


经典记载佛陀弟子中有医圣之称的耆婆,根据佛陀的指示,完成许多杰出的医疗措施,诊断肠闭塞的病人,施以麻醉,切开腹部,将肠整复、缝合,这与现代医学的外科剖腹手术极为相似,可见其当时医术的高明。佛教的许多经典还记载了关于医疗方面的事迹,如:《佛医经》、《医喻经》、《疗病痔经》、《治禅病秘要经》、《齿经》、《除一切疾病陀罗尼经》、《咒时气病经》、《金光明最胜王经》、《四分律》、《五分律》、《十诵律》、《摩诃僧只律》等,都有谈及医道的问题。因此,如果说佛教医学的创始者是佛陀,那最恰当不过了。



医佛相通除众苦


诸法因缘生,缘谢法还灭。佛教医理的核心是建基于缘起论的“四大增损说”和“五大归纳法”。


佛教医理的“四大增损说”  


“四大增损说”源于“缘起性空”。佛教把人和一切有感情的生物叫做“有情”。缘起论认为,所谓“有情”乃是种种物质和精神要素的聚合体。《大方广圆觉经》说:“我今此身四大和合,所谓发、毛、爪、齿、皮、肉、筋、骨、髓、脑、垢、色,皆归于地;唾、涕、脓、血、津、液、涎、沫、痰、泪、精、气、大小便利,皆归于水;暖气归火;动转归风。四大各离,今者妄身当在何处?即知此身毕竟无体,和合为相,实同幻化,四缘假合,妄有六根……”佛教认为一切物质都是四大所生,人的身体也是由四大组成的。“四大”指地、水、火、风四种构成物质的基本元素。“四大”又名四界。界是种类的意思。谓地、水、火、风都能保持各自的性状,不相紊乱。四大亦名四大种。种指四大犹如种子,能够生成万物。四大之“大”有两种含义:一、相大,如宇宙天地,江海山岳;二、用大,一切物体皆为四大所造,故曰用大。四大各有不同的性能和业用。地大以坚为性,其业用能受持万物。水大以湿为性,其业用能使物体摄聚不散。火大以热为性,其业用能使物成长。四大又分内、外两类。人和动物体的四大称为内四大;人和动物体外的物质世界称为外四大。


佛教医学认为,人体健康是人体的四大调和,人体发生种种疾病是内四大和外四大不调和所致。《大乘悲分陀利经》云:“诸根四大,代谢增损,全身得病……四大调和,众病皆愈”。那么四大增损及内四大和外四大的综合影响,究竟会对人体造成什么危害呢?


《佛说佛医经》云:“四大不顺者,行役无时,强健担负,常触寒热,外热助火,火强破水,是增火病。外寒助水,水增害火,是为水病。外风助气,气吹火,火动水,是为风病。或三大增害于地,名等分病,或身分增害三大,亦是等分,属地病。此四(大)既动,众恼(病)竟生……。人身中,本有四病,一者地、二者水、三者火、四者风、风增气起,火增热起,水增寒起,土(地)增力盛,本从四病,起四百四病”“一大增损则百一病生,四大增损,则四百四病生也。”由此可见,人体生理机能的协调与否,疾病的发生、发展及痊愈,都和四大增损有密切的关系。


佛教医理的“五大归纳法”


佛教医学认为:“缘起性空”是宇宙万有的真实性状,即所谓“诸法实相”。《般若波罗密多心经》云“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是色、受、想、行、识五蕴之色,代表物质。任何物质现象都是缘起,它有相状,有功用,但是它的相状和功用里面没有常恒不变的“我”或主宰,所以说是空。所谓空,不是指的色外空(物体之外的空),也不是指的色后空(物体变化之后的空无),换句话说,并不是离开色而另外有一个空,而是所谓“当体即空”,所以说“色即是空”。唯其没有实性,所以能遇缘即起,所以说“空即是色”。受、想、行、识等精神现象同样如是。佛经云:“空者理之别目,绝众相,故名为空”。“空”,不可思议,言说所不到,是佛教义理的至高境界,因此佛教把“空”也视为一“大”。


佛教医学把空与地、水、火、风合称“五大”,并用“五大归纳法”来系统说明人及人体各部分组织与周围环境的相互联系。


根据五大归纳法,佛教医学把人的肢体、脏腑、人与人所处环境的类比关系列成下表:


五大
  五脏
  形体 形体
  五官
  气质
  时间季夏
  空间西中央
  味道
  颜色
  梵音
  五脏指心、肝、脾、肺、肾五个脏器。


佛教医学的“五大归纳法”显示,五脏之间(也即五大之间)存在着“相生”和“相害”关系。这一点也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阳阴五行学说所证实。


佛教医学诊断法中的“相法”类似中医的“望诊”,都是通过观察病人的神志形态而达到诊断的目的。佛教医学认为,由于季节的更迁、气候的变化,四大也随之推移演变,导致疾病的发生与发展有特定的时间规律。因此,医生的诊疗和用药也应当具有时间观念。


总之,“四大增损说”和“五大归纳法”是指导佛教医学临床诊断和治疗的指南,但致病与诊疗的效果,最终还是由“病由业起、业由心造”的规律所决定。


寓医于禅证喜乐


佛教医学养生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一大分支,古往今來涌现出众多医术高超、医德高尚、临床经验丰富的医僧。其卓有建树者,有西晋的于法开;东晋的支法存;南北朝的惠义和僧深;隋朝的释智宣和梅深师;唐朝的鉴真、普济和波利;五代的高昙;宋代的文宥、法坚固和奉真;元代的拳衡和普映等。


同时,历代还有不少在家的居士研究佛经、撰述医药著作,在理论和临床上也取得了杰出的成就。這些医林人物有:孙思邈,殷仲春,喻嘉言,慎柔,慎齐,程国彭等。


但是,“身病易治,心病难除”,一切疾病的根本原因是人的妄念所成。因为人有贪爱、憎恨和愚痴,就在身体、语言和意念上造作了许多致病的因(业因)。这种业因具有很大的潜伏性,一遇适当的助缘就会开花结果,生出诸多病苦。


既然解脫人生诸苦,实证觉悟之道是佛教的根本目的,这样佛教养生之道的关键,则不是向外攀缘,而是要体察自心,返观自性。对此,佛教医学养生有其更高超的方法:即佛教的禅定与禅修。


禅修法门,关键是断除妄念,证悟本性。妄念又称“妄想”,人人皆具,迁流不息。古德曰:“若能识得心,大地无寸土”,又说:“断妄念如断四十里流”。成就者的心境是动静一如、湛然常寂、灵明不昧,遇一切境缘皆能随遇而安,不为所惑。


禅修在身体上要求和柔有致,不过劳和身心疲累;在历事炼心关头要求“身动心不动,事忙心不忙”,若行之有素,则能证得心身的轻安喜乐,进一步还可以自见本性,开悟智慧。这样,健康长寿或常葆青春则不过是随之而来的副产物而已。


因此,佛教医学养生之道不是就病论病、就医论医的世间学问,它包含着顿除一切病苦根源的出世智慧,是究竟解脱的救治之道。实践佛教养生法门,除能获得身心安康的喜乐之外,还能获得“长寿、富贵、康宁、好德、善终”等“五福”之报。

ip地址已设置保密
2005/7/6 2:41:48

 1   1   1/1页      1    
Copyright ©2000 - 2007 bdpsclub.org
Powered By Dvbbs Version 7.1.0 Sp1
页面执行时间 0.04688 秒, 4 次数据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