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vbbs
收藏本页
联系我们
论坛帮助
dvbbs

>> 科学本无所谓“新旧真伪”,只有人心的所知障、自我障、情感障、欲望障;而新能源最大的障碍不是科学,而是人心——只有人类真正面临危机、真正生死存亡才能够避免内耗!请还科学本原:科学不是科学家的专利,而是我们每一个回复婴儿好奇的欢欣。
搜一搜相关精彩主题 
布达佩斯俱乐部论坛新科学与新能源【新科学与新能源】 → [转帖]刘忠凯先生论“永动机”

您是本帖的第 14026 个阅读者
树形 打印
标题:
[转帖]刘忠凯先生论“永动机”
chinatao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等级:论坛游民
文章:130
积分:867
门派:无门无派
注册:2005年7月1日
楼主
 用支付宝给chinatao付款或购买其商品,支付宝交易免手续费、安全、快捷! 点击这里发送电子邮件给chinatao

发贴心情
[转帖]刘忠凯先生论“永动机”

刘忠凯先生论“永动机”


一、永恒的梦,难圆的梦


现代磁能发电装置的研究起源于70年代初期的能源危机,原本与飞碟研究并无一丝瓜葛,人们最初的目的只是期望寻找一种可反复使用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能源模式,来替代石油、煤碳等传统的能源。因为石油总有一天要被抽干,而煤碳终有一日会被烧尽。研究者的用心不可谓不伟大,不可谓不良苦。


为了一劳永逸的解决能源问题,使为类再也不会碰到能源危机这种讨厌烦人的事情,一些研究者,特别是日本和美国的一些研究者这一次似乎不约而同的将目光转向了磁能。


现代磁能史就在这种背景下离奇地诞生了。为什么说离奇呢?因为大约每一个研究磁能的人,都为这样一大胆的假设而激动着——磁能就是我们所要寻找的无尽之源,而磁能装置则会实现人类千百年来一个近乎狂妄的梦想——永动机。


翻开科学史,自17世纪以来,永动机的研究就一直时起时落,绵延不绝。永动机在近全科学史中一次又一次被宣判了死刑,但是一次又一次地死而复活,顽强地表现着自己,不能不说是近代科学史中最奇特地一件事了。研究者既有大名鼎鼎的科学家,也有思想深刻的哲学家,既有牧师,神职人员,也有默默无闻之辈。据说就连能量守恒定律的鼻祖焦耳本人也曾被卷入过永动机研究的狂潮之中,足见永动机的魅力真是无穷。


19世纪以前的永动机,从形式到内容可以概括为两大类,一类同重力和浮力联在一起,一类同热力学联在一起,当然没有一台是真正能够连续运转的,更不用说*这种装置去发电了。


俄国著名科普作家别莱利曼在其隽永、妙趣横生的作品中,对古往今来的各种稀奇古怪的永动机作为精彩的描述,有的永动机纯粹是机械和魔术的一种结合,简直是一种闹剧,设计者可谓诡计多端,将人藏在一个隐蔽处,用人力来启动所谓有永动机。


第一台依*磁力驱动的永动机的设想,是由德国一位怪异的牧师于1870年左右提出来的,这可能是最原始最古老的一台磁能装置了。其设计是在一个斜槽的顶部放置一块永久磁铁,斜槽底部开了一个洞,一个钢球沿斜槽滑下后,从洞口落到下面一个起返回作用的弧形槽上,钢球在下面这个斜槽上依*惯性和磁铁的吸引力重新返回到原来的起点,然后再沿上面的斜槽滚下。按照这个牧师的想法,这个钢球应该周而复始地运转。不过他似乎忘了永久磁铁对处在上面和下面斜槽上的钢球都具有同样大小的吸引力这样一个明显的事实。这台永动机彻底不能运转。


20世纪初,特别是30年代后,随着斯诺克等一批荷兰科学家发现了铁氧体以及这种新一代的强磁材料在工艺上的不断完善,大量廉价的永磁材料被制造出来,致使许多人又萌发了制作磁力永动机的幻想。这个时期的磁力永动机在日本一位科普作家的笔下有过生动细致的记述,几乎全是清一色的恒磁型的装置,表现了早期磁力装置的鲜明的、别具一格的特征。这种特征来源于人们对永磁铁及其周围神秘的恒定磁场的一种近乎原始的、朦胧的、固执的,甚至是偏执狂式的迷恋情绪。电磁的观念在这个时期还没有进入研究者的视野和各种古里古怪的设计方案之中,人们依旧在黑暗中痛苦地摸索,在失败中挣扎,对未知事物的认识是需要无数次的锤炼过程和超人的耐力的。


回顾以往永动机的历史,可以看到,70年代磁能的重新崛起,显然不是什么偶然的事情,它有着深刻的历史的、哲学的、科学的渊源。永动机的发展从始至终紧扣基本力场这根主弦,一开始便同重力连在了一起,紧接着又同磁力连到了一起,仅此,便不难悟出其中的深刻哲理了。基本力场是现代科学中的谜中之谜,核心中的核心,随迎不测,影响莫求,放之则包罗虚空,敛之则退藏于密。涉及的问题可谓其大无外,其小无内,飞碟、特异功能这些当代最引人注目的奇特现象,都与此有关。拿飞碟来讲,首先就涉及一种未知的神秘能源的使用问题,因为普通的能源系统,包括核能甚至反物质在内都不能令人信服地解释飞碟现象。通过对飞碟的长达数十年的研究,已使人得出一种结论,这种未知能源很显然同电磁场有关,因为在数以万计、十万计的目击报告中,在对飞碟的各种效应进行了反复的研究和探索之后,人们找不出其他更合情合理的解释。


其次,飞碟极其可能使用了某种反重力技术。因为从哲学的角度看,任何事物都有正反两个面,正如磁极的南北,电极的正负,磁体和抗磁体,重力之后也必然有反重力,这就是事物相克相生,相反相成的道理。17、18世纪研究永动机的人对此可以说了无所知,其实,直至本世纪70年代以前,人们对反重力也没有什么更高明的认识,反重力是否一定必然要遵守能量守恒定律?反重力与神秘能源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神秘能源的性质、本质又是什么?这既是任何一个研究飞碟的人首先应该想到的问题,也是根本无法回避的问题。科学家不是算命先生,能对人们一无所知的事情做出准确无误的判断,倘若如此,科学实践可以休矣,所有的人都可以心满意足地躺在那里,根据某某原理定律,来判断、解释、定义世间的一切,包括未被我们发现和认识的东西。


早期重力永动机的研究,可以视为一种历史性的悲剧,不乏悲怆和震撼人心的力量,无论从何种角度看,这种研究都是过于超前了。当时的人就象莎翁笔下的悲剧人物一样,主动承担了一个无论就其能力和智慧,还是从科学技术发展的整体水平上看都远远不能胜任和解答的任务。然而从哲学和认识论的深层意义上来讲,这种研


究反映了人们对真、善、美,事物的本质和根源的一种执著、热烈的追求,其目标直指现代科学的核心,表现出不同凡俗的远见卓识。早期的重力永动机的研究虽然归于失败,但给不同的人却留下了截然不同的思考。


上世纪前的热力学永动机到底是什么样子,翻遍过去的有关资料也是不甚了了。这是怎么回事呢?难道所谓有热力学永动机只是一个幻影,甚至从未在草图上出现过?难道焦耳先生只是一位唐•吉诃德式的英雄,一直在同巨在大的风车交战么?


如果倒退一百多年,回溯到上世纪初焦耳生活过的时代,将不难找到问题的答案。


19世纪是波澜壮阔的一个伟大世纪,在人类涉足的各个领域以及活动的每个角落都是巨匠辈出,硕果累累,也许只有文艺复兴时代才可与之媲美,即使从如此高度发展的今天回顾这段历史,也不能不令人生出几分嫉羡的心情。在哲学上,黑格尔、康德、马克思等一大批天才的思想家构造起一座又一座辉煌的理论大厦;在文学上,巴尔扎克构思了宏伟的19世纪法国风俗史,决心横扫千军,独树一帜,用笔去完成拿破仑的未尽事业;科幻大师朱尔斯•凡尔纳的灵感和才思像无尽的喷泉一样,狂泄不止,将人们带入一个又一个光怪陆离、想入非非而又美妙绝伦的世界。


这时期的人民表现出一种乐观通达、勃勃向上而又无所畏惧的精神,真是宇宙在我手,乾坤任我游。在其他领域是如此,在科学上自然也不例外了。与一个接一个宏大的、完整的、无所不包的思想体系相对应的,是一个又一个定律,科学家似乎不搞出几个定律就不算是科学家,这种思想大约由来已久,但在19世纪恐怕是登峰造极了。


能量守恒观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当时的电磁学还在襁褓时期,法拉第于1831年经过10年的探索刚刚悟出电磁感应定律,而电力的大规模工业化应用则是上世纪末的事情。当时人们对重力的认识依然停留在苹果掉在地上,而不飞上天去这样一种粗浅的水平,直至本世纪初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发表之后,科学界刚刚触及到引力场的某些深层问题,然而重力的本质和反重力问题依然是个谜。


上世纪初,本质上是化学和分子物理学一统天下的时代,人们的认识仅仅达到分子层次,还不知基本力场为何物。分子力场是从属的、次一级的,由基本力场衍生、派生,且受基本力场制约和左右的力场,从某种意义上讲只是基本力场的一种也许是并不重要的表现形式,只在物质的转化过程中,在宇宙生成的某一特定时期,在维系物质的稳定和平衡中起作用的东西,因而这种客观实际在理论上反映为能量守恒观念是一点也不足为奇的。1843年焦耳对热功当量的测定,不过是对这种实际的的一种客观描述,并无任何神秘可言,正是热功当量的测定为建立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提供了重要的实验根据。从历史上看,焦耳理论的推行本身就是一件耐人寻味的事情,这种被当今的科学理论界视为不可动摇的定律也并非一出世便皇袍权杖在身,而一统天下,相反却是受尽凌辱,被当日的科学界嗤之以鼻。著名的热力学家都认为,焦耳所谓的各种形式的能都可以定量地互相国转化是根本不可能的,不过是另一种新式的胡说八道而已,甚至皇家学会也拒绝发表他的论文;然而另一方面,与分子力场相对应的基本力场,那种处于更基本、更原始的状态和形态,有着更大的相对自由度,且经过思维的某种透射作用被升华和抽象化的力场,却一直在宇宙的演化和生成、出现和死亡发挥着神奇莫测的作用。对这些作用,时至今日,当人们经过无数次思想的撞击和是是非非的搏斗,透过飞碟和特异功能的重重迷雾,才可以隐约窥到它神秘背后美丽灿烂的面容。


焦耳的时代,人们虽然表现出一往无前,无所畏惧的精神,但却不乏天真和幼稚的成分在内,同今日技艺的精湛圆熟,认识的老练深刻相比真是不可同日而语。焦耳的时代,热机的效率不足10%,有的不足5%,甚至只有3%,以这样的效率无论是肯定永动机还是否定永动机显然都是太轻率,太超前了,只能表现为一种纯理念的思辩。由于历史的捉弄和文明演进上的阴差阳错,电磁学不幸远远滞后于热力学的发展,致使人们在一开始,在近代科学的急速上升期便丧失了一个宝贵的时机,陷于一种作茧自缚的困境,而不能站在科学发展的新高度,以大规模的方法和高度自觉认真的态度对能量问题进行更深一轮的验证,这不能不说是人类发展史中最大的一场悲剧了。


流年似水,时光如箭,历史的一页很快地翻了过去。本世纪80年代初,磁能发电装置突然间取得了意想不到的飞速进展,各种奇特的磁能装置相继被创造发明出来,有的装置的效率竟接近400%,然而比这一切更令人振奋不已的是,随着磁能研究的全面展开和步步深入,随着对磁能、反重力技术、特异功能以及飞碟之间的错综复杂、神奇莫测的关系的越来越清楚,越来越深刻的理解,笼罩在飞碟周围的团团迷雾正开始被驱散。如果飞碟真如我们所猜想的,可以摆脱能量守恒的制约,拥有取之不竭的能源,那么人类文明则将在这新的发现中发生一个质的飞跃,人类将在一片壮丽辉煌的历史乐章中进入一个新的时代,那就是飞碟时代。


二、专利局形形色色的磁能装置


70年代的能源危机,在人们的思想上造成了一种强烈的冲击,对一代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现代文明的许多美好许诺,如镜中花,水中月,统统破灭,就连这种文明自身到底还能持续多久似乎也受到了尖锐的质疑,自此以后谁也不敢说明天不会发生什么样的事情。20世纪的人类社会如脱缰的烈马,失控的列车,狂奔野跑一气之后突然马失前蹄,半路横飞出几个轮子,令人胆颤心惊,心有余悸。人类究竟应该朝着什么方向前进呢?现代文明是否在本质上出现了什么故障和差错?随着现代神话一个个像美丽的肥皂泡般的幻灭,一些人油然生出一种回归逆反的思想,要到朴实无华的过去和古老的梦想中去追寻各自的慰藉了。


永动机既是一个永恒的梦,也是一个难圆的梦,而磁能则是它的最具现代意味的表现形式,这一次的结局如何呢?


在经过几年的紧张艰苦的探索研究之后,80年代初,第一批磁能发电装置陆陆续续地出现在世界各国的专利文献上了。通过对堆积如山的专利文献的研究和分析可以看到,磁能的急遽发展到1983年时达到了一个高潮并成为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各种稀奇古怪的磁能发电装置像变魔术般早冒了出来,使人目不暇结。当科学界还远没从这场强有力的磁能旋风醒悟过来时,磁能研究的势头又急转直下,进入一个低谷期,尽管如此,依旧每隔一段时期顽强地在世界这个角落或那个角落出现一个两个,仿佛在处心积虑同能量守恒作对似的。


80年代初磁能发电装置的发展,以1983年为界可以简单地分为两个主要的发展时期,在类型上可以归纳为恒磁型、电磁型和混和型。电磁型又分为机械旋转型和静态型两种。


1、恒磁型磁能装置


它是最早出现的,属于第一期第一批的磁能装置。其特征是完全依赖永久磁铁之间的恒定磁场工作,在结构上一般也采用了流行的观念,像普通电机一样也有定子和转子,区别是在这种装置上找不到导线和线包,在定子、转子上可以看到的只是按一定规律整齐排列的永久磁铁。恒磁型磁能装置就是依*定、转子上的永久磁铁之间的相互作用旋转的。这听起赤似乎很离奇,有些不大可能,因为磁极虽有方向性,但磁场作为一种整体的场却是极为平衡和对称的,在作用力的大小上显示出顽固的各向相同的性质,这就意味着你无论从磁极的哪一个方向去接近它,所感受的力都是同样的,离开时也是如此。不论这种力是斥力还是引力,正如牛顿所说的一样,作用力将恒等于反作用力。如此说来,这种装置是绝对做不成了,过去的认识确是如此,大约也正是因为如此,才需要天才和高明的发明家去思索这个问题。实际上自古至今科学的中心任务就是千方百计把一些人认为不可能的事变成可能的事。


要想在这种磁能装置上获得突破,关键是寻找某种可以破坏场的对称和平衡的方法,或是寻找场的薄弱环节。但是,场这种东西既古怪又顽固,看不见也摸不着,一个研究者即使怀着必胜的信心,也只能寄希望于万一。作者从1981年开始曾对这种装置进行过长达3年的研究,深知其中的滋味,因此有时必须借助极特殊、极奇巧的方法来达到目的。比如一位日本教授经过多年反复的探索,匠心独运,利用特殊充磁的方法终于破坏了场的平衡,研制出一台可以发出两千瓦电的样机;另一位日本发明家使用了更奇特的方法,只在磁铁排列角度上做了点文章,将通常的定、转子结构改变成两个紧*在一起同步运转的圆盘结构,就把发明搞成功了。这样的例子是很多的。

ip地址已设置保密
2005/7/13 20:08:00
chinatao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等级:论坛游民
文章:130
积分:867
门派:无门无派
注册:2005年7月1日
2
 用支付宝给chinatao付款或购买其商品,支付宝交易免手续费、安全、快捷! 点击这里发送电子邮件给chinatao

发贴心情

恒磁型装置的另一特点是在结构上及所运用的方式方法上相差极为悬殊,在表现形式上给人一种眼花缭乱的感觉,在磁场能量的利用率上也相差甚远。比如使用性能完全相同,数量上也基本近似的永久磁铁制成的不同的磁能装置,在功率输出上却可能相差很远。俗话说隔行职隔山,然而在磁能领域中,常常使人发出同行如隔山的感叹。这些现象无疑透露出许多重要内容,引出许许多多的思索。


第一,形式的多样性说明磁能装置不是一种偶然的,由于某种绝无仅有的巧合促成的东西。如果磁能装置始终局限于某一种特定的方法的运用或某种一成不变的模式上面,那么从能量守恒的角度我们还能够以偶然、意外、歪打正着等等诸如此类的借口来自我解嘲,从而逃避严肃认真的思索。但是由日本发明家掀起的第一阵恒磁型磁能装置的强劲旋风,给人留下一种深刻的、截然相反的印象,那就是这一切绝不是偶然的,构成现代科学基础的某些重要原理,显然面临着新的挑战。


第二,多样化,无论在形式上,在性能上的参差不齐,还是在输出功率上表现出的很大的起伏和不确定性,显示磁能装置是一种极具潜力和活力的课题,说明磁能的发展还处在一种初始的、不定型的阶段,还大有开拓的余地。相比之下,像内燃机、电机动这些传统的经过长期发展的装置,给人一种发展到头已经走上穷途末路的感觉。如今技术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极高昂的代价,现代传统的电磁装置,效率提高百分之一二就已经认为是了不得的进展,而这些都是花了血本换来的,科技投入越来越大,而进展却越来越小,在许多领域都已显出这种反常的、举步维艰的迹象。磁能装置的出现到底意味着什么呢?只是能源上的一场潜在的革命吗?


第三,形式上的眼花缭乱实际上也反应了理论认识上的混乱。磁能装置到底是依据什么原理搞出来的?磁能的本质是什么?没有一个人能够准确地回答这些问题。其实并不需要经过多深入的思考即会发现,要回答什么是磁能的本质,必须搞清什么是磁的本质,而磁的本质又和所有的基本力场的本质连在起,结果转来转去又回到一个悬而未决,老而又老的问题上去了,这就是场的统一论。这个问题爱因斯坦花费了25年的时间,耗尽了后半生的余力也没搞清楚,在理论上留下一道触目的、令人遗憾的空白,原因是什么呢?仅仅是能力、天资不足吗?还是因为爱因斯坦的观念上有问题?正是因为不能从反能量守恒的角度去思考才陷入了绝境?


磁能研究在一开始由于没有,或者不如说根本不可能有什么现成的理论作指导,因而沦为一种盲目的、纯粹的实践是不足为奇的。这种局面随着磁能研究的深入,以快得惊人的速度得到了纠正。


2、电磁型磁能装置


1983年随着美国电磁型磁能装置的问世,磁能研究出现了历史性的转折,恒磁型装置一统天下的局面终于被打破,同时,也解除了长期萦绕在某些研究者心目中的一个疑虑,那就是磁能是否可以在电磁的所有主要表现形式上得以体现的问题,换言之,也就是磁能是否具有普遍性,或反能量守恒是否在电磁领域具有普遍性的问题。对普遍性的验证不仅是磁能研究本身的一种迫切需要,也是飞碟研究的一种需要。


随着人们对磁能的技术认识上的不断深入,电磁型磁能装置和有快占领了主导地位,原因是多方面的,然而最主要的原因是电磁型相对于恒磁型来说显示了更大的活力和灵活性,表现出更迷人、更捉摸不定的前景,以及一系列令真正的发明家激动不已的奇异特征。


从外表粗粗看去,大多数电磁型装置都酷似一台电动机,但经过仔细的研究就会发现这是一种极为特殊、极不寻常的电动机。


假如你面前碰巧有这样一台装置,打开它后你会发现里面的结构很古怪,比如说可能是这样一种结构:在一根长长的转轴上串着许多很大的圆盘状的东西,盘与盘之间隔开相同的间隙,盘上密密麻麻接一定的规律和间隔排满了1厘米见方的高性能永久磁铁,盘与盘之间是沿着圆周方向齐刷刷排列的电磁铁,如果你碰巧是个机电工程师,会很快分辨出电磁铁肯定是定子而圆盘毫无疑问是转子,但你弄不清转子上的永磁铁为什么是这副模样,切割成一小块一小块究竟有什么意义呢?从普通电机角度看这样做似乎是多此一举,甚至是一种浪费,另外永磁铁的磁极方向好像也全摆错了,按常理应该朝着电磁铁,现在怎么会全朝着……

ip地址已设置保密
2005/7/13 20:08:45
chinatao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等级:论坛游民
文章:130
积分:867
门派:无门无派
注册:2005年7月1日
3
 用支付宝给chinatao付款或购买其商品,支付宝交易免手续费、安全、快捷! 点击这里发送电子邮件给chinatao

发贴心情
这时电机突然启动,你本能地后退一步,期待着震耳欲聋的轰鸣,高速的运转以及可以预料得到的各种可怕后果:圆盘散架,磁铁横飞,想到这儿你恨不能拔腿就跑。然而周围一片平静,什么事也没有发生。这台奇物的电机异常安静平稳地运转起来,始终转得很慢,慢得有点反常,但却给人一种强有力的感觉,一种无与伦比,无法形容的美的感觉。同它相连的一台普通发电机经过变速已经开始高速旋转了,正发出低沉的嗡嗡声,在功率表上你看到发电机的输出功率直线上升,升到一百多千瓦。


强大持续不断的电流从这台魔术般的机器中似乎永无止歇地向外流出,只有流出,没有流进。

面对这样一台装置,你可能会激动得周身颤栗,因为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奇迹。


1983年美国华裔科学家林安东向世人展示的正是这样一种奇迹,这台花费了9年时间才研制成功的磁能装置,外型尺寸虽然只有1立方米大小,输出功率却达105千瓦。


更令人诧异的是这台磁能装置的输入输出比高得惊人,几乎达1:4,这是什么意思呢?换句话说就是林先生发明的这台特殊电动机具有奇特的放大功能,可以将输入的电能转换成几乎被放大了四倍的机械能,我们知道按照能量守恒定律这绝对,绝对办不到的事情,也是连想也不敢想的事。普通电动机的效率没有一台能超过100%,一般电动机的效率大致都在60%~95%的范围内。在普通电动机中,当输入的电能被转换成机械能扣,只能被减小绝对不可能被放大,现在面前却突然出现一个效率几乎达到400%的电动机,电能不仅被放大了,而且被放大到如此之高,不要说一般人不敢相信,就是一些搞了多年磁能研究的人一时间也晕了头转了向,正像叶公好龙的故事,这一次日思夜想的龙真的是来了。


1983年好像命中注定的磁能领域的奇迹年,奇迹接踵而至,林安东的发明不过是打响了头一炮而已,紧接着美国发明家纽曼又向世人展露出四个新颖别致的电磁型装置,这些装置的原理结构不仅与林先生的装置完全不同,各自也完全不一样,很难想象一个人怎么会同时拿出这么多的东西来。电磁型领域同样表现出我们早已在恒磁型装置上领略过的那种变化多端,出奇制胜的特点,纽曼确实是一位奇才,他的发明有简单到令人难以置信的程度,而另一些又让你无从捉摸,这是一位探索型而非实用型的发明家,他的研究兴趣似乎主要集中在问题的深度和广度方面,集中在对奥妙无穷的磁能的揭示上面,而不管实用还是不实用。他一会儿口若悬河,想入非非,一会儿又陷入深思默想,透露出精明的远见,一望而知是个外向率直,纯朴热烈且聪明透顶的人物。


他那台简单到令人无法相信的装置是什么样子呢?假如你面前摆着一台这样的装置,而又不知道这就是纽曼先生的伟大发明的话,那就惨了,你的第一印象可能是:这是从哪个博物馆里搬出来的破烂儿?


这台装置的确有些其貌不扬,在一个巨大的几乎重达1吨的空心线包中心,一块长条形永久磁铁被固定在一根转轴上,转轴横穿出线包同一台普通的发电机连在一起,这就是你所能看到的有关这个伟大的发明的全貌了。要不是线包大得有些出奇,你一定会认为这是法拉第时代那种最简陋、最原始的电动机的一个翻版或一个被精确放大的模型,而它的原型也许正放在英国不知哪一家的陈列馆里哩。


然而经过仔细观察,就会发现里面的许多不同之处了。第一:线包是两个而不是一个,这两个线包紧紧绕在一起,其中一个是激励线包,向永磁铁提供旋转动力;另一个是发电线包,当磁铁旋转时这处线包便开始发电并向外部提供电能,按照能量守恒这无疑又是一个天方夜谭,纯粹的自机矛盾了。第二:通电方式不同,激励线包并不是在磁铁旋转的整个周期通过整流子和电刷持续地供电,而只是在磁铁旋转到同线包某一角度时才在一个很窄的范围通以脉冲式的电流。整部机器的工作过程是这样的:永磁铁在激励线包的作用下旋转起来后,带动发电机发电,同时又通过磁铁旋转时产生的旋转磁场使发电线圈发电,这时的输入输出比可以超过1:2,如果切断发电线圈而只让发电机单独工作,输入输出比将超过1:1,也就是说在几乎同法拉第时代那种最原始的电动机完全要模一样的工作条件下,这台机器的效率就已经突破了100%!!!这真是个奇妙的东西,作者按捺不住强烈的好奇心曾对这台装置进行了专门的研究,亲眼目睹了建立在电动势平衡上的电磁理论如何被彻底击溃的过程,令人大开眼界,耳目一新。

ip地址已设置保密
2005/7/13 20:09:01
chinatao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等级:论坛游民
文章:130
积分:867
门派:无门无派
注册:2005年7月1日
4
 用支付宝给chinatao付款或购买其商品,支付宝交易免手续费、安全、快捷! 点击这里发送电子邮件给chinatao

发贴心情

作为一个发明家纽曼先生堪称古今一绝,天下少有,然而作为一个理论家,纽曼先生也真算是一位难得的蹩角货色。他那一大堆有关相对论、神秘的磁旋子以及诸如此类的没头没脑的东拉西扯着实让人不敢消受。在这点上林安东则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含而不露,莫测高深,法明理暗,显出一副地道的中国式的面孔。


电磁型磁能装置的发明者自然远不止上述二人,但在群雄逐鹿的磁能世界,这二人无疑是最杰出的代表人物,既是佼佼者,也是承前启后的开拓者。


80年代初唯一的一台静态磁能装置,也是由纽曼先生发明的,有关这个发明的详情和静态磁能装置的进展将在后面章节讨论。


3、混合型磁能装置


顾名思义是恒磁型和电磁型的一种混合体,这种形式并不多见,其所以如此,是因为恒磁型装置经过深入研究之后,被证明远没有电磁型更具有发展的潜力,在最初的一阵繁荣之后已逐渐被淘汰出局了。


80年代后期出现的一种混合型装置,具有一种L型磁极结构,甚为独特,单从磁能技术发展角度看是很有意思的,但与本文关系不大,故不多作介绍了。


三、世纪之谜的突破口


磁能技术一旦得到全方位的突破和发展,那么对那些一直密切关注这个领域的动向的研究者来说,在心灵深处将造成何等强烈的震撼是无法形诸于笔端的,其意义、其影响也许不亚于哥白尼的日心说、达尔文的进化论。磁能的无穷魅力和在人类面前展现出的无限广阔的远景令人陶醉神迷,这是一片神秘莫测人迹罕至的沃土,一片从未被开垦过的处女地。


但是,由于飞碟的扑朔迷离,神秘莫测,加之传统科学对其研究持怀疑态度,所以就现在而言,对飞碟的研究还处于一种近似捕风捉影,纸上谈兵的阶段,对飞碟来无影,去无踪,出神入化的现象,科学界也有着这样那样的解释,可又大都难圆其说。人们始终无法找到一种科学的理论依据,来合情合理地阐明飞碟的飞行轨迹,因为它有悖于任何一种现有的飞行理论。但当我们采用一种逆向思维方式,来重新审定目前指导、验证科学实践的理论参照系时,我们也许会产生这样一个大胆的设想,是不是这个参照系本身就存在一定的误差呢?当我们的思绪从这个框架中突破出来,眼前豁然一亮,一个全新的概念产生了,那就是能量守恒定律的对峙者——反能量守恒。


这无疑是一个极富挑战性的大胆的推想,因为我们所面对的是一条铁的定律,它在近代150年的科学史上,占据着至高无上,不可动摇的地位。人类在这漫长的时间里,在能量守恒观念的范围内,经过长期的艰苦卓绝的努力,开发出一整套独特而又别具一格的技术体系,这些构成了今日高度发展的文明的基础和核心。能量守恒观以长久的统治过程中,不仅对技术的发展模式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而且它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几乎在人类活动的所有角落,在人类思想的每一个侧面都不可避免地留下印记,不同程度地得到反应。能量守恒其实就代表着一种世界观,它影响决定你对所有事物的理解和看法,直至最终影响决定你的生存方式。


假如飞碟是真实的,那么它无疑代表了另一种理想,另一种生存模式及人生价值的另一种体现。那些神秘莫测时隐时现的外星人,在自由自在的高速飞行中,在无穷无尽的探索里,生命得到了升华,自身产生了质变,进入了人碟和一、人天和一的超凡人圣的境界,这也许正是它长久地如此强烈地吸引一代又一代人原因。飞碟及其美丽的光彩和隐藏其后的神秘遥远的世界,体现了一种完全不同的技术背景、技术体系和一种最完美的令人惊诧的人机结合工程,显然是从一种与我们的观念体系完全不同的体系中逐步发展出来的,因而是完全不可理解的,彻底陌生的。


反能量守恒的普遍性的含义是,不能把磁能看成一种孤立的现象,而应看成是能量守恒观的完整的对立物或一种镜像,看成两套完全不同的体系,不仅将反能量守恒看成是电磁领域的一种普遍存在,也应把这种观念引入到对一切基本力场的研究之中,通过这样的假设,各种自然之谜,包括人体自身的神秘现象便可以得到完满的解释和破译。

ip地址已设置保密
2005/7/13 20:09:37
chinatao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等级:论坛游民
文章:130
积分:867
门派:无门无派
注册:2005年7月1日
5
 用支付宝给chinatao付款或购买其商品,支付宝交易免手续费、安全、快捷! 点击这里发送电子邮件给chinatao

发贴心情

假如未来的场的统一论有什么最重要的特征,那么反能量守恒的普遍性原理也许是它最本质、最突出的一个特征。


从这种观念出发将不难看到,磁能其实并不属于我们这个时代,而是一个迟到了一百多年的发明,它本应该属于上个世纪,正是能量守恒观的影响才阴差阳错地进入了我们的时空,纽曼那台简单得令人瞠目结舌的机器告诉我们,法拉第距磁能只差半步,而这半步我们人类却走了几乎整整150年!!清醒坦率地承认这一切是需要非凡的智慧和勇气的事情,然而也是至简至是易的事情,哥白尼把星系中心位置上的地球换成太阳之后,许多看来极其复杂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对我们来说也是一样,只需将磁能和反能量守恒观应用到研究中,飞碟之谜就会顺利被揭破。


从守恒和反守恒的长远的、深刻的思索中,我们还看到了更多更多的东西,看到了两个绝然不同的世界,一个是地上的世界,一个是天上的世界,一个是人的世界,另一个则是“神”的世界(“神”指高智慧高能量高寿命的人)。从反能量守恒出发,人神之间不过是一念之差,一线之隔。


假如一百多年前,人类就进入了磁能时代,今天的社会将会变成什么样子呢?人类是否早已完成了进军宇宙的大转变,进入了人碟和一,人天和一的超凡入圣的境界呢?


火箭之父齐奥尔夫斯基说过,“地球是类的摇篮,总有一天人类是要脱离这个摇篮的。”可以想见,到那一天来临时,我们乘坐的将是闪电般的飞碟,而不再是古老的笨重的火箭了。



一、理想的能源,最简单的逻辑


飞碟如果使用了磁能作为它的动力来源,会使用一种什么样的磁能装置呢?这是人们必然要提出的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其实并不难回答,飞蝶自然要使用一种最高级、最理想的磁能装置,绝不会用纽曼先生那个巨大的只能发出几百瓦电的原始电动机,当然也不会使用林先生的那台装了近10万块小磁铁的复杂得令人望而生畏的装置。道理是很清楚的,因为这种机械旋转式的装置虽然可以称之为磁力永动机,实际上只是一种理论上、名义上的永动机。这些装置还都是属于第一代的,从某种意义上看甚至还相当原始的磁能装置,从技术发展角度看还远远没有达到其理想的状态。


磁能最迷人的一个特点是可以为任何飞行器提供一种最完美的动力源,提供无限的续航能力。设想一架飞碟在茫茫的宇宙中,在上不着天下不着地的一个遥远陌生的地方飞行,宇航员最担心吊胆的是什么事情呢?当然是能源的突然中断了。茫茫的宇宙中是没有维修站和加油站的,宇宙中温度极低,达零下200多摄氏度,就像一个超低温的大冰箱,又黑又冷。在这种严峻的条件下,能源的突然中断不仅会使飞行器立时丧失飞行能力,还会使宇航员迅速冻成一具具的玻璃人,其后果令人不寒而栗。因此跨越时空的宇宙航行,首先而且从来都是一个能源问题,这种航行对能源的要求是极苛刻、极严格的,不仅要求一种事实上的永动机,更需要一种理想的高度保险可*的永动机,当然功率最好也非常强大,高度保险可*的另一含义就是极简单,零部件越少越好,在正常的使用条件下不存在损坏的可*性。


沿着这个思路往下走,我们就自然而然想到变压器这种静态的电磁能量转换装置上面,假如变压器这种简单牢*的东西通过某种“改造”,使它变成一种磁能装置,问题不就全解决了吗?这恐怕是人类所能设想的最理想、最简单、最保险的能源装置了。道理太简单了,用不着繁琐的证明,一台变压器式的磁能装置如果经过一些特殊的处理,只要线包不因意外、使用不当等原因烧毁或断裂,事实上可以无限期的使用,比如可以使用一千年,然后经过简单的修复再用上一千年,外星人的寿命再长,恐怕这样一种能源装置也足够使用了。


因此假如外星人使用了某种神秘的能源,看来很有可能就磁能,不仅外星人要用这种东西,我们地球人如果明天造出了这种好东西,谁会拒绝去使用呢?

ip地址已设置保密
2005/7/13 20:11:54
chinatao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等级:论坛游民
文章:130
积分:867
门派:无门无派
注册:2005年7月1日
6
 用支付宝给chinatao付款或购买其商品,支付宝交易免手续费、安全、快捷! 点击这里发送电子邮件给chinatao

发贴心情

磁能从旋转型向静态型的发展,反映了事物由低级到高级,由不完美到完美的必然发展过程,但这只是反映了某一事物自身的内在发展逻辑,还很抽象很笼统,这种发展究竟会取一种什么样的方向,结局会怎样?还很难说。比如纽曼先生1983年就搞出了一台静态磁能装置,这台装置的结构像一个热水瓶胆,也分成内外双层,内外层之间被抽成了真空,内瓶中充满了一种特殊的液体,液体中布满了某种导电材料,从此还有一排按一定规律和走向间隔开排列的永久磁铁,该装置可以不断地向外部输出直流电能。如果说这个装置就可能是飞碟上用的东西,恐怕没有相信,困为这台装置和飞碟显示的一些主要特征相差太远了。


纽曼这个发明的重大意义,不在于提供了一种实用的,甚至可以立刻装到飞碟上的静态磁能装置,而在于指出了静态磁能的发展可能具有着无比广阔的道路和前景,极大地激发了人们的想象力。正如在其他形式的磁能装置上所看到的一样,静态磁能也不一定非具有某种一成不变的模式不可。


其实纽曼先生自己也在思考这个问题,他是一个伟大勇敢的实践家和先行者,他那深邃的目光常常出人意料地反射出惊人的智慧,他提出过这样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为什么他那台简陋的电动机只能使用脉冲式电流,而不像普通电动机那样连续供电,在这个貌似简单的思考的背面,已然朦朦胧胧透露出他那深藏在内心的令人震惊的思想的全过程。


一个连续供电的两极性永磁转子实际上就意味着可以由一个振荡线包所代替,也就是说他似乎已经在焦急地盼望着思索着如何将永磁转子去掉的方法,而创造出一种可以工作在交流状态的静态磁能装置了。


静态磁能最终可能向交流方向的发展,通过对其他主要的旋转电磁型装置的分析也是不难看出来的,比如典型的电脉冲式磁能装置的电能循环过程可以用下面的方式表达:


电能→磁能电动机→放大的机械能→普通发电


机→放大的电能


在这个过程中,电能被放大了,但必须有一个将电能转换成放大的机械能的过程,在当时所有的电磁型装置中还从来没见过一台可以实现反向循环的装置,也就是将机械能直接变成更大的电能的装置,这种装置才是名副其实的磁能发电机,因为在工作方式上同普通发电机完全一样。


为什么这种装置一直迟迟不肯露面,在当时确实是一个令人迷惑的问题,似乎在一连串的磁能产品系列中,有一个重要的环节神秘地丢失了,电磁型装置虽然表面上看令人头晕目眩,实际上却总是在一个不高不低的水平上来回反复,始终没能离开那里,仿佛有一道无形的屏障或魔法死死地将其困在那儿似的。


经常回顾一下科学史也许是有意义的,在电磁技术发展的初期也出现过完全相似的过程。1820年丹麦科学家奥斯特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人类第一次揭示出电和磁之间的密切联系,这个发现公布后立刻引起了整个物理学界的轰动,人们本来以为毫不相干的两种现象竟有如此奇妙的关系,这个发现成了近代电磁学的突破口,各国的科学家纷纷转向了电磁研究。


当时摆在科学界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是清醒的认识这个发现的重大意义,迅速占领制高点,及时转向磁生电的研究。这些对于今天的人来讲是再清楚不过的事情,然而对当时的科学家来说正所谓当事者迷,要认请这一切谈何容易,不具备非凡的深远的洞察力和不同寻常的多方面的素质是根本不可能的。


法拉第这个纯朴的铁匠的儿子的伟大独特之处就在于他慧眼独具,在1821年的秋季,仅在奥斯特的发现之后一年多的时间里便在日记里写下了“从磁生电”这个闪闪发光的思想。他坚信既然电能生磁,就应该有一个相反的过程,在他看来,电生磁和磁生电就像一个硬币的正反两面,反映了事物发展的铁一般的内在逻辑性,这种认识通常是极微妙和玄妙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从中正可以看出一个泛泛之辈和一代伟人的根本区别。

ip地址已设置保密
2005/7/13 20:12:15
chinatao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等级:论坛游民
文章:130
积分:867
门派:无门无派
注册:2005年7月1日
7
 用支付宝给chinatao付款或购买其商品,支付宝交易免手续费、安全、快捷! 点击这里发送电子邮件给chinatao

发贴心情

法拉第历经10年的研究结果直接导致了变压器这类静态电磁能量转换装置的产生,而发电机倒成了一种副产品,出现在线圈间直接感应的研究之后,这在今天看起来也是有点奇特的事情。从中多少也反映出法拉第作为一个科学家的某些特征,他也象纽曼一样是一个纯正的科学家,一个探索型的人物,而不是技术发明家。用一位科学史家的话来说,他的特长要到知识的未来领域,也就是光明和黑暗交界的地带,才能表现出来。


其实变压器和发电机出现顺序上的这种表面的颠倒只是一种偶然性,反映了科学家的某种风格或倾向以及观察和探索的角度,在本质上二者是一个东西,依据的是同一个原理。可以这样说,只要发现了其中一个,另一个也就等于同时被发现了。既然从电动机直接可以产生变压器之类的静态装置,使人自然联想到很可能也存在一个从磁能电动机直接跃变到静态磁能装置的过程。


这样我们就在比较确切的意义上把握信了静态磁能装置的两种主要的发展方向。


一种是直流型的:已经发明出来了,可以看作是恒磁型磁能装置的某种特殊的发展。


一种是交流型的:暂时还没出现,代表了旋转电磁型磁能装置的一种必然发展趋势,这也是通过对主要的具有代表意义的磁能装置,进行了长期的研究之后所得出一人合乎逻辑的推论。这些研究还得出其他许多具有启发意义和指导意义的结论,其中包括:


(1)磁能有着巨大的潜力,林安东的磁能装置由于机械上的某些限制,仅仅将这种潜力的5%~10%发挥出来,换句话说,假如林先生的装置工作在一种理想的状态,那么他那台1立方米大小的装置产生的功率将不是105千瓦,而是1000~2000千瓦,这说明一种理想的能源装置都望尘莫及,核能虽然很强大,但是作为一种发电装置而不是一颗炸弹来讲,就要相形见绌了。


(2)导致能量增值的根本原因是电动势平衡遭到了破坏,这为静态磁能装置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观测方法。


(3)磁能装置的理想工作状态是一种振荡状态,这实际上已经等于指出磁能的理想形式应是一种交流型的静态形式,因为机械装置由于具有很大的惯性质量是无法工作在振荡状态的。


静态磁能所可能具有的一些特征和发展的一些主要趋势,通过上述分析已逐渐清晰地显露出来,这也许是一个在结构上很简单的东西。种种迹象表明,这种未来的磁能装置似乎同变压器或者甚至比变压器更简单的东西,例如一种特殊的振荡器之类的东西有着某种神秘的关系,只不过我们还不知道造成能量增值的具体的原因和条件是什么。这是80年代摆在人类面前的一个高难度课题,正如1821年摆在法拉第面前的课题一样,所不同的是,这一次的意义更深远更重大,不仅涉及到能源问题,同时还直指飞碟机密的核心。


如果飞碟之谜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一个谜,是人类自古以来面对的一个最难解开的谜,那么现在也许我们已经猜到了这个谜的核心到底隐藏在什么地方,也终于发现了该到什么地方去寻找解开飞碟之谜的钥匙了。


一、绝对电压——爱因斯坦也解释不了


要在可以实际工作的模型上测试这种磁路效果,对电压差这种特殊的电磁效应进行一次最彻底的验证,在当时是很困难的,几乎不可能,原因是在增厚磁路的实验中碰到了很大的麻烦。这种麻烦说起来有些滑稽可笑,那就是硅钢片暂时无法叠起来使用。换句话说,就是每片硅钢上都必须吸上强磁铁,想节省一块磁铁都不行,否则电压差就会大幅度下降。这确实是既让人头疼又让人恼火的问题,然而也正是在这种磕磕碰碰中,使我们彻底摸透了扩散极的种种古怪刁顽的习性和脾气,也终于明白为什么这样简单的一个磁路,竟花费了整整14年的时间才被发现。


这样就必须想出一些简单的方法。先对这个磁路作一次初步的验证,至少是为了说服自己,让我们相信它确确实实是产生了增值。磁能理论虽然早已预见到电压差的出现就意味着电动势平衡的破坏和增值,但理论毕竟是理论。能量守恒上出现的问题,使人惊出一身冷汗,差点因噎废食,从根本上动摇了对理论的那种盲目无知、目空一切的信仰。这时再奢谈理论,确实太不合时宜。静态磁能研究是前所未有的崭新的实践,过去的任何理论充其量只能起到一种指导的作用。还是聪明的歌德说得动听,生活之树是常青的,而理论终归是灰色的。按照这位伟大的诗人和先哲的话去做,一定不会出错。

ip地址已设置保密
2005/7/13 20:13:12
chinatao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等级:论坛游民
文章:130
积分:867
门派:无门无派
注册:2005年7月1日
8
 用支付宝给chinatao付款或购买其商品,支付宝交易免手续费、安全、快捷! 点击这里发送电子邮件给chinatao

发贴心情

究竟怎样证明电压差的出现就是增值呢?获取纯净的电压差就是一个方法。在图11C中当你向虚线左侧的主磁路上的线圈输送,比如说100毫安的工频电流时,在紧*磁铁旁边的线圈上假定感应出200毫伏的电动势,(以下称主磁路线圈为主线圈,紧*磁铁的线圈为副线圈)。现在把通电过程颠倒过来,向副线圈输送同样频率和强度的电流,假定在主线圈上感应出50毫伏的电动势。这样我们看到,在两个线圈分别输经同样电流的情况下,电动势的平衡已遭到彻底的破坏,电压差值达150毫伏。根据磁能理论,这就是一种增值现象,也是一直在寻找的静态中的增值模式。但是这种增值却不像在ABC模型中表现得那样一清二楚。为什么呢?因为在ABC模型中,分析是在动态过程中进行的,电机转子和线包中的各种受力情况以一种直观的形式表现出来,可以准确无误地把握住,但在静态的装置中,微观的运动看不见也摸不着,只能凭借想象,这样就很难把握了。首先通电是分别进行的,这必然要引出一个问题,假如系统在实际工作状态中,也就是在两个线圈同时出现电流,而且电流的相位也不相同的情况下,结果会怎样呢?这一次是否真的会出现什么魔法或奇迹,就像史蒂芬·霍金博士预言的可怕的黑洞,将所有的增值一古脑吞掉呢?假如真的出现了这种情况,谁也无能为力,只能说我们的运气太糟了,太令人遗憾了,因为这也许是我们走向飞碟,走向更高级的文明形式的一个最后的机会。


能够直观地将增值表现出来的方法,或者能显示系统在工作状态中的情况的方法,经过仔细的思考会发现并不难找出来。我们可以在主磁路上再增加一个平衡线圈,让这个线圈产生一种反作用,将副线圈对主线圈的作用力全部抵消掉。做到这一步很简单,只需将平衡线圈同副线圈反向串接在一起,然后向这两个串在一起的线圈通以同样的100毫安的工频电流,同时细心调整平衡线圈的匝数,直到主线圈上的感应电压下降到零(或接近零)为止。当把这两个线圈串在一起后,平衡线圈就会产生一个与副线圈完全同步的反向磁场,将原来副线圈对主线圈的作用力全抵消了。


这样调整后,副线圈对主线圈的作用力可以视为不存在。然后向线圈输以同样的100毫安的工频电源,同时测量串接好的副线圈和平衡线圈的两端,看一看结果如何。根据传统的理论,一个电磁专家可能会毫不迟疑地告诉你,电压表上显示的数字肯定是零,但是事实上,电压表上显示的并不是零,而是原来的200毫伏和50毫伏的差值——150毫伏。


这个实验说明,在副线圈和平衡线圈串在一起,没有对主线圈产生任何影响和作用力的情况下,主线圈工作时仍旧可以在副线圈中感应出一个同原来的差值一样的电压。当原来的电压差以这种纯净的形式表现出来时,问题就变得非常易于理解了。因为我们知道在任意一种磁路中,上述两个线圈有着非常明确的物理意义。假如这两个串在一起的线圈对磁路中的第三个线圈没有任何作用力。说明这两个线圈 产生的正负磁场全部中和抵消。在这种情况下,不管系统处在什么状态,也不管这两个线圈中有无电流,对系统都不会产生任何影响。这里特别需要注意的是,上述结论不是从纯粹抽象的概念或理论中推导出来的东西,而是通过成千上万次的实验得出的一个结论。


上述主线圈也可以由一个使用了的特殊轴承,并在真空中旋转的无损耗的永磁转子代替,在这种情况下,对该磁路的放大效应就更容易理解。无损耗的永磁转子相当于一个理想的振荡线包。在上述两个线圈串在一起的情况下,说明永磁转子在旋转时不会受到任何反作用力或退磁场的影响,相当空载运转,只存在一些铁损。如果适当增加平衡线圈的匝数,就可以给转子一个正向作用力,使转子无需任何外部输入即可自行运转,同时在线圈上产生可向外部输出的有用能量,这样的装置相当于一台自驱动的发电机。也可将副线圈的能量全部反馈给平衡线圈,这时该装置就是一台自驱动的动力输出装置。在这种组合下,这种装置同林安东、纽曼的磁能装置或那台结构形状甚为独特的混合型磁能装置就极为相似了(见附录)。然而,由于这种神奇的装置利用了磁路中自然的电磁效应和极简单的、符合自然本性的输入、反馈方式,从而顺利地解决了以往类似装置中各种令人头痛欲裂的问题。


这种磁路到底有多大的潜力和发展前景叱?在磁路的性质确定之后,这个问题主要取决于所能获得的绝对电压差的高低。通过测试可以看到这种磁路产生的绝对电压差高得惊人,相当于磁路总感应电动势的确20%~30%!!(更详细的介绍,请见中国发明专利961,033,517,名称:一种可将能量放大的磁路及其装置)现在读者也许会更清楚为什么外星人偏偏要用这种奇妙的东西制造飞碟了,飞碟很可能就是一个了不得的、名副其实的空中发电站

ip地址已设置保密
2005/7/13 20:13:44
chinatao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等级:论坛游民
文章:130
积分:867
门派:无门无派
注册:2005年7月1日
9
 用支付宝给chinatao付款或购买其商品,支付宝交易免手续费、安全、快捷! 点击这里发送电子邮件给chinatao

发贴心情

能够获取纯净的电压差,是静态磁能增值模式中的一种独一无二的现象,在过去的磁能装置中是无法做到这一步的。从中可以看到静态磁能装置在某种意义上要比其他的磁能装置更简单,理解起来更加容易。当然,这要看从哪种观念上去理解去看了,如果从守恒观上去看,或者干脆拿大顶反着看,恐怕一辈子也理解不了。


为了更加保险起见,除了上面的验证,我们还要从其他角度再作更进一步的验证,以彻底排除各种疑虑。


我们知道这种磁路有一个很奇特的性质,增值比随着励磁电流的增强和扩散距离的缩小而增大。这个特性同振子模型中的增值规律有着很强的内在统一性,显然不是什么偶然的现象,这在前面已经说过了。现在正可以利用这个特性对这个磁路再进行一次检验,看看它在实际工作状态中是否会出现什么反常的,意料之外的变化。


在普遍静态电磁器件中,由于存在着各种损耗,电流增大,意味着各种损耗也在增大。因此在这种普通的电磁装置中,随着工作电流的加大,器件的总效率将呈下降的趋势。但是在这种奇特的磁路中,由于存在增值比随时电流增大和扩散距离缩短而增大的特点,那么在由这种磁路制成的器件中,效率曲线就会以一种反常的面貌出现,不是随电流增大而下降,相反,是随着电流的增大而上升或趋向另一种表现。


使用谐振方式进行的实际状态模拟测试表明,结果正和理论所预见的完全一致,效率随着电流的增大上升了。这个实验从另一种角度印证了这种磁路的增值并不虚假的现象,再一次证明“电动势平衡破坏是判定静态增值模式的唯一正确的标准”这个理论是无懈可击的。这种磁路所以能被发现,也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个理论。


研究至此,是否所有的问题全都解决了呢?是否可以扔掉铺盖卷,准备坐上飞碟上天,去遨游宇宙了呢?假如问题真是如此简单,静态磁能的秘密也许早就被子揭开了。


二、磁桥——发现后的发现


静态磁能研究在经历了无数的曲折、坎坷,取得了实质性的突破之后,经过最初的一连串的意外、惊喜和手忙脚乱后,逐渐走入了正轨,由于兴奋而发热的头脑也开始冷静了下来,终于能够沉下心去思考一些问题了。问题确实是太多了,这个奇特的磁路始终像个谜似的,让人很难做出一个十全十美的解释。


比如,扩散极在增值过程中到底起了什么作用?为什么磁铁只有在横着吸在磁路上时才会产生最强的效应?磁铁的作用是什么?是否真的像设想的那样使微观的磁畴起了某种变化,像振子一样发挥了作用呢?


表面上看,这种磁路同我们的理论或假设吻合得很好,似乎磁铁确实像预想的那样发挥了作用,但是深入的研究却引出了一些新的疑问。


实验中发现,磁铁的加入引起了磁路感应电动势的整体下降,这说明磁路中出现了很大的磁阻。最初这种现象并没有引起我们的注意,只是在使用更强的磁铁时,发现感应电动势下降得更历害了,才开始怀疑出现了什么问题。磁铁的强度和磁阻之间的明显对应关系,使我们终于想到磁铁的加入或许并没有像一直想象的那样,使微观磁畴起了什么变化,而是产生了什么其他的作用,比如产生了使磁变窄的效应。这个思想简直就像晴空中的一个霹雳,使人不由得心惊肉跳。如果猜测果然成了一种事实,就意味着原来所设想的,诸如使用恒定磁场影响软磁材料啦,使铁芯处于一种新的状态啦,等等一大套头头是道的“理论”显然出了问题,可能立刻就要全面土崩瓦解了。这个弯子转得太突然,就像飞碟的直角拐弯似的,让人头晕目眩,辨不清东南西北。


假如一种思想你一直深信不疑,在心底珍藏了十几年,而且最后为事实证明是正确的,正当一切都如预料的那样神奇地变成了现实,取得了节节胜利之时,突然间发现一切全错了,这是一种什么滋味?恐怕只有身临其境的人才能体味得到,也只有身经百战的人才能承受得了。


思想即行动,这就是实践者的格言。磁铁被拿掉了,被一小段经过加工变窄的磁路所代替,变成了图13的模样。当测试显示的结果证实,这一小段变窄的磁路可以起到与最强的磁铁一模一样的作用时,我们惊讶得目瞪口呆,只感到头变大了,里面却什么也没有了,空荡荡的。时间仿佛停止了运行,接着又仿佛飞速地开始倒流,闪电般退回到法拉第那个伟大的时代,退回到宇宙中亿万个灿烂文明发展史中那个最美妙、最激动人心的一瞬间。磁桥就是这样诞生了饱含着期待、焦虑和渴望,凝聚着无数日夜的血汗和梦想,终于来到了人世间。

ip地址已设置保密
2005/7/13 20:14:37
chinatao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等级:论坛游民
文章:130
积分:867
门派:无门无派
注册:2005年7月1日
10
 用支付宝给chinatao付款或购买其商品,支付宝交易免手续费、安全、快捷! 点击这里发送电子邮件给chinatao

发贴心情

磁桥的发现,虽然从根本上粉碎了、带走了一个陈旧过时的美好的的假设或幻想,然而也带来了更多的实实在在的、意想不到的收获。原来在增厚磁路中遇到的棘手问题,瞬息间迎刃而解,化归乌有。研究者再也不用搅尽脑汁去思考如何在每一片导磁合金上装上一块磁铁,这样有些滑稽又让人头疼的问题了。


同时,由于磁路的性质这时已暴露无遗,一目了然,扩散极所起的作用和所有稀奇古怪的特性就很容易得到理解和解释:磁桥就像一块高倍数透镜一样,对磁通起到汇聚的作用,而扩散极处在一种动态的非平衡扩散状态下,对主副线圈磁场起到一种特殊的奇妙的疏导作用。磁桥和扩散极的奇异匹配,乃是天公作合,非人力所能为,所能及。


科学发现的本质和奥妙,一言以蔽之,不是生硬笨拙地创造,而是到大自然无尽的宝库中机智大胆地索取。大自然慷慨、仁慈、宽厚,像神话中神采奕奕,法力无边地仙子,只要你的心地纯洁善良,心胸同样宽广,那就敝开你的心扉,倾诉出你的最美好、最衷心的愿望,梦想倾刻间就会化为现实。


对磁桥的深入研究,显示出桥路的宽窄与增值比和功率输出之间的精巧奇妙的对应关系:磁桥越窄,增值比越高,同时总的功率输出就越低。这样,静态增值模式中表现出的增值规律终于同振子模型的增值规律取得了完美的吻合,形成一种令人惊叹的对照。


振子模型的增值规律是(在给定的磁路中):


(1) 增值比随恒定磁场场强的增高及极间距离的变小而提高。


(2) 增值比随振子振幅的变小而提高,同时总输出功率变小。


静态增值模式的增值规律是(在给定的磁路中和合理的励磁电流范围内):


(1) 增值比随主振荡线圈中电流的增强及扩散距离的变小而提高。


(2) 增值比随磁桥的变窄而提高,同时总功率输出变小。


静态型和机械旋转型磁能装置在增值规律上的严整统一性,反映了事物本质上的内在逻辑和高度的统一,反映出磁能本质的许多发人深省而鲜为人知的独特之点。对磁能的研究正在极大地丰富我们对人类自身和周围物质世界的认识,深化我们对自然规律的了解。磁能和飞碟的研究告诉我们太多太多的东西。


(1)磁能将我们引入一个活跃的、相对的、生机勃勃的世界。这里没有僵化呆板绝对的概念,一切都是相对的,永远处在动态的变化之中和非平衡的运动之中。


(2)在振子模型中,动态非平衡的而观念以相对磁化的奇特面貌出现。在静态模式中,又以扩散极和磁桥的特有的组合形式体现了出来。一切是那样完美,然而又是如此不同。


3)模式引起质变的观念,颠倒顺逆的思想,相克相生和相反相成的深奥哲理,构成了磁能研究的理论核心,成为所有创造性思维的源泉。


4)静态的增值模式,到目前为止,已被发现了三种,磁桥和扩散极的组合模式不过是其中一种而已。然而这是最典型最重要的一种,并被证明早已广泛地被外星文明应用到飞碟之上了。


(5)磁能是一种超然、独立的系统,是人们过去作梦也从未想到过的一种奇妙的系统。这种系统不是封闭和孤立的,它可以通过热、光、磁、电等效应与周围空间产生复杂奇特的联系。


(6)磁桥和扩散极产生的奇特复杂的电磁效应,彻底改变了我们对科学发现和科学发现本质的认识。科学发现已从被动消极地对物质单一效应的研究,过渡到自觉对物质复合效应地探索。


磁能和飞碟研究是艺术和梦想的统一,是梦想与现实的统一。它将幻梦带入现实,又将现实升华为神奇瑰丽的梦想。

ip地址已设置保密
2005/7/13 20:15:29

 17   10   1/2页      1   2   尾页 
Copyright ©2000 - 2007 bdpsclub.org
Powered By Dvbbs Version 7.1.0 Sp1
页面执行时间 0.12500 秒, 4 次数据查询